新疆:沙漠腹地种枣让荒漠变绿洲
时间:2025-07-28 16:12:19来源:中国新闻网
清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微风中夹杂着淡淡的土腥味。于海燕沿着刚修整好的田埂缓步前行,眼前是一排排红枣树。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这片沙漠腹地,于海燕已坚守八年。

1975年出生的于海燕,从小在海边长大。八年前,她离开海滨城市大连,来到新疆和田,投身于沙漠治理和创业实践。

于海燕在红枣田里查看果实生长情况。陶拴科 摄

沙漠深处的创业契机

洛浦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017年,于海燕和朋友们一起来到这里种地。

初到时,一遇风沙便遮天蔽日,几米外不见人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十多米高的沙丘连绵起伏,这一切让于海燕心里直犯怵。“当时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环境,心里一时就有退缩的念头。但一想到自己已没有退路,出发前家里东西几乎都卖掉了,只能咬牙坚持。”

正是这份背水一战的决心,让她在恶劣环境中坚持下来,迎难而上。沙漠治理的艰辛历程

面对起伏不平的沙丘,于海燕的第一步就是想办法推平沙地,为后续开发创造条件。“一开始推沙包特别辛苦,真的很累。推土机开动没多久,就得停下来休息,因为天气太热,机器和人都受不了。”

经过半年坚持,连绵的沙丘终于被逐渐平整。“看着一块块平坦的地面,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枣田的喷水设备,静待作业。陶拴科 摄

随后,于海燕开始修筑道路,方便机械和物资进出;打井取水,解决水源问题;并种植防护林带,抵御风沙侵袭。虽然过程艰辛,但这些努力让荒凉的沙漠逐渐焕发生机。

2020年土地平整结束后,开始种植红枣。“在沙漠里种红枣,花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更多一点。先要挖沟,放入提前发酵的羊粪,用推土机平完沟后铺上一层地膜,再安装滴灌带,确保红枣苗有充足的水和养分。”于海燕说。

于海燕介绍,为保护刚发芽的小苗不被风沙刮坏,他们用特制的大号无底“豆浆杯”罩住,用竹签固定。每当沙子灌进杯子里,就要用手清理,防止小苗被埋住或闷死。“每个坑埋三粒种子,发芽后只保留最健康的一颗。”

在种植红枣过程中,于海燕经历不少艰难与挫折。最难忘的一次是500多亩红枣苗刚种下就被野兔啃食殆尽,几天后全部枯死,损失达300多万元。这次意外也让她深刻体会到沙漠种植的复杂和不易。

除了防护问题,红枣种植还涉及土壤改良、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挑战。每一步都需要细致观察和不断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种植方法。

在给枣树选种和嫁接时,于海燕了解到新疆农科院推出了一种新枣树品种——蟠枣。他们实地考察后,经过多方考虑,从山西运城把蟠枣树苗引进和田,率先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团队和农业专家一起,克服了沙漠环境和新品种种植带来的各种难题。

蟠枣从2022年开始大量种植,可是鲜枣保存时间短,市场有限,结果很多枣都烂在地里。为解决这个问题,于海燕提议把枣做成果干,延长保存时间。他们先自己在小锅里试验,三蒸三晒,觉得口感不错,产品上市后销售很快。

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见证了沙漠变绿洲,感到非常骄傲,也觉得责任很大。去年新疆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作,这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和我的团队能为绿化做贡献,心里特别高兴。”于海燕说。

虽然于海燕和家人来新疆只有8年,但他们亲历了治沙防沙的艰难过程。“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注重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看到了希望。国家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信心坚持自己的事业,我觉得一生专注做这件事非常值得。”

于海燕沙漠里的红枣田。陶拴科 摄

如今,于海燕团队将2400亩沙漠变为肥沃良田,累计投入超过5000万元。

70年来,正是有了无数像于海燕这样的普通人扎根一线、艰苦创业,从而推动新疆从边陲荒漠到生态绿洲,从贫穷落后到经济繁荣,见证着新疆发展。

标签:

生活指南
  • 当前看点!北京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启动全市防汛三级应急响应

    北京市气象台7月24日10时40分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17

  • 最新资讯:防灾减灾救灾一线见闻|生活重启 复工复产——广东怀集灾后重建一线见闻

    7月8日至9日,记者重返遭遇6·17严重洪涝灾害的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 福建终止防台风应急响应并维持防汛Ⅲ级应急响应_焦点短讯

    福建省防指决定于9日10时30分终止防台风应急响应并维持防汛Ⅲ级应急

  • 滚动:南大“AI试炼场”发布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4日至6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

  • 焦点简讯:香格里拉:夏牧场上燃烧的篝火

    最先到来的是23岁的姐姐阿木和20岁的弟弟帮志。这对四川省木里县俄

  • 焦点访谈丨为有源头活水来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

  • 从宝岛到西安 台胞十余年深耕织就“两岸温情”

    于我而言,‘如何靠近一个人’不仅是工作的核心,更是走

  • 【新疆故事】“00后”单臂小伙:足球为翼逐梦绿茵场

    停球、抢断、射门,足球场上独臂男孩凯塞尔·哈斯木江备受众人关注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有一群“追光”的青年科学家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防灾减灾和地方生态环境修复;探索前沿

  • 芒种涨水天 哪里进入一年中雨水最充沛时节?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6月5日),我国进入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

  • 一颗粽子的“时空”之旅:端午滋味里的不变情结

    农历五月,在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里,端午桌上的一颗粽子是千年

  • 珠江流域维持双应急响应 部分中小河流或有超警洪水

    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27日消息,受强降雨影响,未来

  • 破解临床骨缺损修复难题 中国团队历时15年研发材料获准上市

    记者5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为破解临床骨缺损修复难题,中国科学

  • 南凭高铁崇凭段首座配电所受电成功 预计7月联调联试

    5月15日,南宁至凭祥高铁崇左至凭祥段(以下简称:南凭高铁崇凭段)龙

  • 中新网评:退货率高的板子不该只打消费者

    近日,某电商平台上线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引发网络热议,消息一出立

  • “在家剥罗森呢大娘”是什么梗?在家剥罗森呢大娘是什么意思?

    在家剥罗森呢大娘 是一个网络流行梗,源自河南方言。以下是对其含

  • 民生
    • 世界过敏日特别活动 “科学抗敏”走进家庭一线_焦点

    • 今年以来中国游泳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次数最多

    • (活力中国调研行)“煤电+ 科技”点“废”成金 黄陵“超级电厂”打造智慧低碳新引擎

    •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生态建设论坛举办-焦点速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