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敬胜伟为患者号脉
【资料图】
和盛堂制药品质控制员正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含量
和盛堂制药外包装人员正在进行外包装工作
在中药材晾晒场地,年过七旬的大妈给甘草扎结。
卢奶奶今年81岁,是位被哮喘折磨了几十年的老病号,一年少不得要住院四五次。2019年夏季入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人家来到兰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开始接受“冬病夏治”,针灸加服用中药,感觉效果不错。
治未病,是近年来广为推崇的中医理念。卢奶奶患有沉疴旧疾,她遵照治未病原理中的“既病防变”原则,进行中医药防治,让疾病少复发甚至不再复发,与已经患上的疾病“和平相处”,收益很大。
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强化保障,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稳步、健康、向好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强化品牌效应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兰州注重特色中医学科培养,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在市中医医院建立全市首个国医大师中医传承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在市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各县区中医医院均设置规范的“治未病”科室。2022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至36个月儿童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占比分别达到68.7%和78.9%。
“中医提出围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与西医提倡的慢病管理相结合,效果非常好。”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敬胜伟解释说,治未病思维就是不要“见病治病”,要抓病机,所谓握机在先。
记者在治未病中心见到了一位患者,他由家人陪伴来院看病。他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在夏至前后便会大汗淋漓,一觉醒来,床单、枕头全部湿透,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当时敬主任只给我开了几味发汗的中药,我就痊愈了。没想到几块钱的药就治好了我的病。”
多年来,兰州市强化品牌效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持续加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6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8个、市级中医药特色专科3个,建有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3个、市级8个。
掌舵兰州市中医医院伊始,院长陆润兰就为医院专科建设“把脉号诊”,指明了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他表示,一直以来,医院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差异性发展道路,整合资源,着力推进特色专科与重点学科建设,普通学科全面发展,重点学科重点发展,特色专科特色发展,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精”。
2018年,市中医医院成立的治未病中心,已成为区域内负有盛名的“拳头”科室。2019年,医院牵手开封市中医院开展技术协作,在省内率先传承共享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其独特的疗法、控糖的疗效,极大提升了患者就医满意度。2020年,在市卫生健康委系统首个院士工作站和国医大师中医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医院新建成的全国首家石学敏针灸医院,以针为媒,“针推药”并用,形成学科新格局,品牌效应明显,大量病人慕名而来,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
紧盯整体布局 巩固夯实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兰州市紧盯整体布局,巩固夯实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2018年,为更好地向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全面的医疗服务,百姓翘首期盼的兰州市中医医院新院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由市政府投资13.81亿元、划拨86亩土地异地重建,计划今年投入使用。新建成的市中医医院位于安宁区福源新城(保利领秀山),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中医特色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自筹资金1.8亿元,对5家包括西固区中医医院在内的县区中医医院进行新建和改扩建,8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特色鲜明的中医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科和中药房全覆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记者日前来到西固区中医医院,在心病科见到了因高血压引起眩晕的孔女士,“经过一周治疗,我觉得好多了,之前走路像踩棉花的感觉已经消失。”孔女士血压控制得比较理想,不日即可出院。
心病科主任赵志贤告诉记者:“临床上,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症状。眩晕病是我们科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眩晕主要配合针灸,效果很好。对此,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还上报了西固区区级科研项目,专门研制出一副中药汤剂治疗眩晕。”
说起县区级中医医院的作用,院长苏广兴表示,县区级中医医院对持续有效开展中医基层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医院在全区中医药的领军作用,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建设培训与指导、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培训与指导、中医药适宜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全区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在城关区,广武后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片区内有口皆碑,正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开展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经过多年沉淀和发展,站内康复理疗科秉承专科诊治,特色疗法原则,开展多种中医特色治疗,在“防、治、康”全过程为患者保驾护航,真正践行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
站长秦启霞告诉记者:“我们聘请多名优秀基层名中医药专家每周巡回坐诊,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中医药调理服务。在中药制剂上,不仅有常规中药饮片剂型,提供代煎药服务,还有中药免煎颗粒剂型,配套引用国内先进中药免煎颗粒调配设备,极大方便了患者。”
立足区位优势 发展壮大中药产业
众所周知,甘肃省是中医药大省,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初步形成了北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南部二阴区中药材产业带、永登冷凉区中药材产业带和秦王川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四大种植产业带。截至2022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7.78万亩。在中药生产加工领域,初步形成了兰州新区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园和高新区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两大产业集聚区,拥有佛慈、陇神戎发、和盛堂等规模以上企业10户,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19.19%。
目前,我市已累计创建500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5个,其中千亩以上8个,打造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16个,累计创建标准化种植基地11.44万亩,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7家、累计培育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98个。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榆中县北山的贡井镇,此时正值草木繁盛的夏季,梯田里满眼翠绿,有农妇正在地里除草,维护中药材生长。
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种植几百亩中药材起家,种植品种以甘草为主,涉及黄芩、黄芪等中药材,是集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魏常明引领记者来到距离合作社十几公里的一片梯田,这里有十几位农妇正在除草。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种植中药材总面积达3万亩,建成千亩连片种植基地10个。带动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达10万亩,示范辐射范围遍及榆中北山贡井、中连川、上花岔、哈岘等4个乡镇10个村。
由于所产中药材具有环保无污染、有效成分含量高特性,符合道地药材和绿色中药材标准,宏鑫合作社吸引诸多企业前来投资合作,中药材产品畅销江苏、河北、广东、青海、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年销售量达3000吨、年经营收入1800万元。
我市大力培育重点企业优化工艺、提升质量,为大品种大品牌培育工作稳步推进和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动力。目前,全市共有12户企业26个产品进入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占全省50%,拥有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2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特色品种14个。
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扎根兰州新区,是一家集陇药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民营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现有胶囊剂、滴丸剂等7个剂型37个产品。重点推出“5+3”战略产品,包括福康片、当归腹痛宁滴丸在内的5个独家品种,洁白胶囊等3个两家产品。主导产品福康片是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唯一一个可以戒断毒品的国家保密配方中药,在4到6天内快速高效脱毒,消除戒断症状,解除毒瘾。
■记者手记
中医药是块宝 传承经典要用好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中医药作为自己疾病的治疗方式。毋庸置疑,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记者认为,不仅仅是中医人,全体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杨继若现任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他也是甘肃省名中医、首届金城名中医。他认为,目前中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中医人对经典的解读不够深入、透彻,挖掘得不够精准。临床上往往要面对很多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真正把中医学的经典思想吃透,技术运用灵活,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小小的中医技术就可以解决一个很复杂、很严重的症状,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症状。
中医学擅长的是治未病。杨继若说,治未病要求中医会认能识,在“未病”状态下,要有敏锐的意识,睿智的眼光,认识到身体即将发生的问题,继而及时把它解决在这个功能失常状态下。
这恰恰又回到了从事中医工作的人要将中医学对生命的解读拿准、吃透的要求上。正所谓,中医药是块宝,就看你能不能潜心传承,把经典用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