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周,夏至和端午上演“手拉手”,沪上举办多场精彩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大众。与此同时,上海电视节接棒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文化盛宴美了心灵,街边新建的口袋公园则美了环境。6月19日,解放日报刊发一则题为《动足脑筋让“边角料”变成“上好料”》的报道,把眼光聚焦在上海口袋公园建设上,引发不少关注。
媒体报道,在中山北路、光复西路路口的西北角,一处泵站拆除后,空地常有机动车乱停放。后来,相关部门将这处“边角料”精心设计,设置了挡墙坐凳,对围墙立面做了垂直绿化,打造出一个精致的街角空间。“边角料”变成“上好料”后,附近居民夸赞:“来到这处开放式的河景花园里走走,吹着习习河风,在阵阵花香里健身休憩,真惬意!”
解放日报头版报道上海口袋公园建设
城市建设中,难免会遗留下许多小地块、小空间。这些“边角料”因“不堪大用”,往往被忽视,也容易变成脏乱差地带,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导致环境污染。
其实,“边角料”虽小,却并非“鸡肋”。用好了,可以产生大效用。“花书包”就是一个变废为用的故事。有人曾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穿衣用的布要凭布票才能买到,舍不得用,孩子的书包是母亲用各种碎布片缝成的。放学的时候,不少孩子背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花书包,就像一只只“花蝴蝶”。因为缝制得当,这些边角料派上了用场,甚至成为一些人难忘的记忆。
当前,我们的物质生活早已今非昔比,但是,珍惜资源的良好传统不应丢掉。只要肯下“绣花”功夫,花巧心思、做精细活,“边角料”也能变成“上好料”,让更多的资源从无用变有用。
不只是口袋公园建设,用好“边角料”的思维方式、治理模式,值得推而广之。譬如水体治理,除了大江大河大湖,还有遍布城乡的许多水塘、沟渠、水井等小微水体,它们的治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也起着很大作用。又如城市道路管理,除了双向八车道、繁华街区的大马路,背街的小巷、弄堂也是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只有这些边边角角都治理好了,城市道路才会变得更好。
能不能发现“边角料”、用好“边角料”,考量着治理者的智慧。城市不断更新发展,“边角料”不会消失,相信通过一针一线般的精细化治理,“边角料”一定能变成“上好料”,为城市增添一抹抹新色彩,给百姓带来一个个小确幸。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