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有了新进展。该团队完成了对姑苏区12、13号街坊的历史文化遗存普查工作,为探索苏州人文历史和传统民居的建造工艺增添了珍贵资料,也为古城保护更新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资料图片)
据悉,“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将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对古城街坊保护对象和历史遗存开展全要素、全覆盖的深度普查,其中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这项工程中得到全面、深入的“体检”。
12号街坊历史文脉流传
12号街坊位于拙政园南侧,北到东北街,南到白塔东路,东西则达平江路和临顿路。“这里的潘儒巷27号吴宅是一处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四进院落,建筑结构用料粗实,说明当时的主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团队工作人员说,从第一进到第四进,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第一进门厅垛头上刻有牡丹纹样,寓意花开富贵;第三进大厅中有船蓬轩梁架,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建筑做法;第三进东侧门景上有一块卷形字碑,刻有“通经”二字;第四进两侧廊下门洞上也有两块方形字碑,分别刻有“桂馥”和“兰芬”二字,这些字碑均反映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对子孙后代的期许。
在第四进中,普查团队还注意到里面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室内分隔多用纱隔和屏门,是传统的苏式风格,但是吊顶却用了民国时期流行的泥幔吊顶和石膏灯盘,一定程度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另外,这里还保留了一些民国时期的老物件,比如白漆屏门、彩色压花玻璃等。
在白塔东路上的桐芳苑小区,普查团队了解到该小区的建设保持了原有主要路巷格局,保留和修复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独角亭、梦梅厅、纱帽厅等古建筑。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根兴介绍,小区内的一座全木结构独角亭,相传是唐伯虎在此作过画。亭子的一角曾经坍塌,在改造工程中进行了落地翻修。为了保持原貌,杨根兴和施工人员对每一块木料、石块都进行了编号,并在修缮后进行1:1复原。
13号街坊人文气息浓厚
13号街坊紧邻12号街坊,四周是仓街、东北街、平江路和白塔东路。在传芳巷31号,普查团队看到了一处清末民国时期的两路四进院落,主路前三进木结构保存较好,第四进和东路三进建筑已经翻建。据悉,该院落为吴门书画院院长王锡麒的祖宅。王锡麒1938年生于苏州,幼喜丹青,对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的画风有深研,擅长人物画,被海外媒体誉为“当代唐寅”。
王宅的第二进前有一处鹤胫一枝香轩,轩梁和抱梁上的云雕花十分精美,是苏式传统建造技艺的代表。通过和屋主沟通,普查团队还了解到,北侧混水门楼上原来有一块字碑,刻有“含和建德”四字。新中国成立后,字碑被重刻为“东风浩荡”。
仓街177-2号的陆宅,以其精美的雕刻装饰惊艳了普查团队。据悉,这是民国时期陆公远的宅邸,陆家祖辈原在安徽为官,后移居苏州。建筑一层有民国风情长窗,二层有宫式和书条式半窗,建筑细部精美,立面完整。建筑室内多用木材,纱隔中央堂板上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图案的纹样非常丰富,有铜钱、宝扇、宝剑等法器,裙板及下夹堂板刻有插角乱纹图案,祥云匾托及水浪机,整体雕刻精美。
普查采集力争2025年实现历史城区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已完成对姑苏区12、13、18、19、25、37、38、44号等街坊的空间信息采集工作,正在对4、5、6、14、26、27号街坊进行普查调研,力争到2025年实现苏州历史城区范围全覆盖。
在普查采集过程中,姑苏区平江街道全力配合工作推进。据平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街道以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为重点,定期开展历史文化遗存安全排查和整治,同时积极落实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对相关施工工地开展重点监管。此外,该街道还明确专人负责并组织发动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全程参与普查。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历史建筑和保护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等核心资源,平江街道通过收储、保护、修缮、展陈、管理、招商、运营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活化保护利用。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利用小程序、现场历史简介标识牌、互动体验剧场等载体对外展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成果。
据悉,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和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还将与属地街道协同配合,持续优化古城保护信息平台,立足实践应用,推进古城保护的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普查信息与城市更新规划的深度融合,探索具有苏州名城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记者 李浛芃)
标签: